淅淅沥沥的雨中,小麦已经映出金黄。一担担黑色沙土铺满平坝,玉米正在进行播种。西成高铁的呼啸声中,盛开着一片烂漫的花朵......5月9日,记者沿着环城生态区走访多个点位,在这条城市的“翡翠项链”上,生态林地和粮油农产交织出天府之国的壮美景色。“一张蓝图画到底”的规划耕耘下,成都环城生态区越加完善,逐渐迎来丰收时节。
还绿
厂房变绿地 生态屏障立起来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龙潭街道龙祥社区3组,占地25.2亩的成都建工赛利商混站正在进行搬迁前的准备工作,在这附近,还有5家商混站准备搬迁。 待搬迁工作结束后,这片在绕城高速旁矗立数年的区域将会进行整治,成为约106亩的生态修复绿地和151亩的农田整治区。
“这个项目完成后,不仅有大量的农业用地被腾出,100多亩的生态修复区也会成为附近居民身边的‘城市绿心’。”成华区环城生态区外环片区土地综合整治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历史原因,曾经的成都环城生态区无序建设了不少厂房和企业,原有的土地和水源被割裂,严重破坏了环城生态区的环境承载能力。 近年来,环城生态区对厂房和企业陆续进行搬迁,重建绿地、筑牢生态屏障。 “一张蓝图画到底”的背景下,增绿还绿日渐丰富,今天绿道骑行的场景才得以实现。
距离不远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二期区域也是成都环城生态区增绿还绿的生动体现。曾经,这片浅丘是缺乏管理、粗放发展的“城乡结合部”。 随着2019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二期动工,去年春天,这里已经开门迎客,成为环城生态区上最具特色的园区之一。 凭借着这片区域的“蝶变”,今天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面积已经增加到3570亩,成为了吸引世界眼光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还耕
四时景不同 天府粮仓建起来了
“现在种下去的粮食,等到7、8月份就成熟了。”成华区外环双龙片区的一片耕地上,双龙村村民马光珍正在和邻居一起播种玉米。记者注意到,在播种的同时,马光珍还在处理着土地里的杂物,并给土地覆上了一层肥力更足、疏松性更好的黑色沙质土壤。
在环城生态区内,还耕是一件扎扎实实的“精细活”,村民们正进行着的“新工种”是环城生态区耕地修复的缩影。记者从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了解到,由于曾经的粗放发展,环城生态区内不少耕地质量不高,肥力不强, 环城生态区的“复耕”就是要对原有的土地进行“升级”,让土壤焕发生机。 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一些耕地栽种了不少三叶草、紫色苜蓿之类的“肥田作物”,它们的生长也将让田间的泥土更加肥沃,延续“天府粮仓”的壮美景色。
新都区狮子社区 ,都市农业的景观则更加多彩。据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在这片区域 ,冬春种植小麦、油菜,夏秋种植玉米、大豆、向日葵和水稻,将形成“四时景不同”的独特都市农业景观。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片麦田旁,有不少居民小区。与预想的情景不同, 在标准化、规模化、精细化的种植条件下,居民生活环境并没因为农业种植“格格不入”,反而吸引了不少市民到附近骑行游览、拍照打卡。 推窗见绿、城园相融,一幅现代都市与现代农业结合的画卷已徐徐展开。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陈煦阳 摄影 何思田 责任编辑 何齐铁 实习编辑 王淇
标签: